在多旋翼无人机的设计中,电机与螺旋桨的布局方式直接决定了飞行器的性能、稳定性以及适用场景。最常见的多旋翼结构是常规布局(每个机臂安装一个螺旋桨和一台电机),而另一种较为特殊的方案则是共轴布局(每个机臂上下各安装一副螺旋桨,由两台电机驱动)。
两种布局在外观上差别明显,但真正的区别不仅在于桨的数量,还涉及气动效率、推重比、冗余度、占用空间以及维护成本等多个方面。对于航拍、测绘、运输或特殊环境作业的无人机来说,选择合适的布局往往能显著提升任务完成度与飞行安全性。本文将详细介绍共轴无人机电机的结构原理,并与常规布局进行多维度对比,帮助你在实际选型中作出更合理的决策。
一、什么是常规布局无人机电机?
“常规布局”是指每个机臂仅搭配一台电机和一副螺旋桨,通过机臂之间“顺/逆”交替的桨向布置,实现整机力矩平衡与姿态控制。典型机型涵盖四旋翼、六旋翼与八旋翼等,是目前最普及的多旋翼形态,广泛应用于消费级、商用与工业无人机领域。
1.工作原理
在常规布局中,每台电机直驱对应的单副螺旋桨,飞控通过精确调节电机转速来分配升力与力矩:
整体升/降速→改变总推力,控制爬升与下降。
差分调速→改变各轴的推力分配,实现悬停、前后平移、横向侧移以及偏航旋转。
为抵消螺旋桨旋转产生的反扭矩,常规布局通常采用“相邻反转”原则(CW/CCW交替),确保机体在推力平衡状态下保持稳定,不产生自旋。
在设计上,桨径与桨距、电机KV值及扭矩特性共同决定了动力系统的效率、响应速度与操控精度。
2.常规布局无人机电机适配
常规布局的动力适配通常独立选择电机、电调与螺旋桨,以实现性能的平衡。首先根据无人机总重确定所需推力,进而选择合适的螺旋桨。螺旋桨的尺寸和螺距决定了所需电机的KV值和扭矩——大尺寸桨配低KV电机以求效率,小尺寸桨配高KV电机以求响应。最后,根据电机在满载下的最大电流,选择留有20-30%安全裕量的电调,并确保其电压与电池匹配。
这种独立搭配方式可以根据特定任务自由组合,同时由于组件各自独立,维护和更换也更加方便、成本更低,使其成为最主流的配置方案。
3.常规布局适用场景
航拍与影视制作
对画面平稳度和飞行平台响应有较高要求,常规布局震动小、姿态调整快,能长时间悬停并进行平滑机动。
FPV穿越与竞速
强调轻量化与高机动性,单桨直驱减少重量与转动惯量,显著提升加速、急停与快速回旋能力。
消费级与娱乐
结构简单、零部件数量少,生产和组装成本低,维护方便,非常适合入门用户和量产机型。
工业与测绘
搭配高效桨叶与大扭矩电机,可稳定挂载测绘相机、传感器等设备,保证飞行稳定性与续航时间。
4.常规布局优势
结构简单、重量更轻:电机与桨数量更少,减少整机重量,有利于续航和机动性。
气动干扰小、效率更高:各桨间气流互扰较低,提高推进效率并减少涡流损失,有助于热管理。
成本与维护友好:所需电机、ESC、桨叶数量更少,替换维修操作简便且成本低。
响应速度快:电机与桨的惯量低,飞控调整更灵敏,适合对操控精度要求高的任务。
通用性好:市场上存在大量不同规格的电机、螺旋桨和机架,为众多应用提供了丰富的选择。
5.常规布局局限
冗余度低:以四旋翼为例,单个电机失效会直接导致失控,无法像共轴布局那样通过剩余桨组维持飞行。
臂展需求大:为容纳大直径螺旋桨,机臂间距需足够,影响在狭小空间的起降与操作便利性。
推力扩展受限:推力提升主要依赖更换大功率电机或加大桨径,进一步提升时会受结构和气动限制,存在边际效应递减问题。
稳定性较低:依赖飞控算法进行姿态稳定,但在遭遇突发阵风或侧风时,其响应和抵抗能力相对共轴较弱。特别是在快速垂直下降时,容易进入自身的湍流,引发机身振动和摇晃。
二、什么是共轴布局无人机电机?
共轴布局是指在同一机臂上上下各安装一台电机与一副螺旋桨,两副桨共用同一轴线、相向反转:上桨由上电机驱动,下桨由下电机驱动。这样,单个机臂即可叠加两副桨的升力,在不增加机臂数量的前提下显著提升整机的可用推力密度。该布局常见于六轴共轴(12桨)、八轴共轴(16桨)等高载荷机型。
1.工作原理
上下桨通过相反方向旋转,天然抵消反扭矩,减少姿态稳定所需的额外动力分配。飞控会分别控制上下两台电机的转速:
升力调节→上、下桨同步加速或减速,改变总推力,实现爬升、下降或悬停。
姿态调整→上、下桨可进行细微差速,配合其他机臂完成俯仰、横滚、偏航等动作。
由于上下桨尾流相互干扰,第二副桨工作在受扰气流中,整体气动效率较单桨布局会下降,一般损失约10%~15%,但换取的是更高的推力密度与控制冗余度。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更适合空间受限、载荷较高的飞行任务。
2.共轴无人机电机适配
由于共轴布局的下层螺旋桨受上层螺旋桨尾流影响,导致推力损失和额外振动,传统的独立组件搭配难以达到最优效率,因此建议采用一体化动力总成(如T-Motor A系列和T-Motor X系列)。这种方案将电机、电调和螺旋桨在出厂前就进行精密调校和集成,通过优化上下电机转速、功率分配等参数,最大限度地减少效率损失和“桨-涡干扰”带来的噪音,解决了用户自行匹配的难题。
一体化动力总成采用即插即用的模块化设计,简化了安装、减少了布线和故障点,集成FOC矢量控制电调、高效的散热结构和过温过流等多重智能保护功能,确保了在重载和长航时等严苛应用下的可靠性。因此,该方案是农业植保、工业巡检等专业及商业无人机领域的首选,能提供独立搭配方案的稳定性和性能保障。
3.共轴布局适用场景
重载运输与多传感器任务
在不延长机臂的情况下提升总推力,可挂载多光谱相机、激光雷达、测绘设备或重型投送载荷。
船载与狭小平台起降
甲板、山地、屋顶等受限空间下,机身更紧凑,起降安全性与操作便利性更高。
强风环境作业
双桨叠加升力带来更大控制裕度,有助于在乱流或高风速条件下保持姿态稳定。
冗余度要求较高的任务
单副桨失效时,另一副桨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有限的飞行能力,增加安全保障。
4.共轴布局优势
同等外形尺寸下的更高总推力:每臂“双桨叠加”显著提升推力密度,适合高载荷与强风作业。
体积紧凑、部署友好:在臂展受限的情况下依旧能维持高升力输出,利于船载、楼顶等空间狭小环境。
稳定性与冗余度提升:上下桨反扭矩相互抵消,飞行控制更稳定;在某些故障条件下有一定的安全冗余。
5.共轴布局的劣势
效率与航时折损:上下桨尾流干扰导致效率下降约10%~15%,轻载时常规布局反而更省电。
功耗与发热增加:双电机同时工作导致总电流大幅提升,若电源系统不足,可能出现电压塌陷或过热。
重量与复杂度提升:额外的电机、ESC、桨叶与结构件增加了整机重量与故障点数量。
机动性下降:较大的惯量与额外气动损失使其不适合高加速、高回旋的竞技飞行。
噪音问题:共轴系统巨大的噪音不仅源于电机数量的翻倍,其下层螺旋桨在切割上层螺旋桨产生的下洗流和尖端涡流时,会产生强烈的“桨-涡干涉”效应,这导致其噪音比常规结构噪音高5-10dB。
更高的成本:电机、ESC数量加倍,加上更复杂的机架设计和布线,导致了更高的初始制造成本和更多的潜在故障点。
6.共轴选型与搭配提示
先定“载荷与航时”目标:确认共轴的必要性,避免“为了双桨而双桨”。
电池一起算:功耗上升需同步扩大电池容量与放电倍率,并做实测校核。
把结构与线材重量算全:含支架、快拆、线束等在内的附加重量都需纳入功率与推重比预算。
慎重改装:从常规改成共轴需联动优化飞控参数、电调与供电系统,并进行气动测试,切忌“生硬加装”。
共轴和常规电机优劣对比表格:
对比维度 | 常规布局无人机电机 | 共轴布局无人机电机 |
结构与重量 | 电机、桨叶、ESC数量少,结构简单,整机重量轻,有利于续航与机动性 | 每臂双电机双桨,部件多,结构复杂,整机重量增加 |
气动效率 | 单桨独立工作,气流互不干扰,效率高,适合长航时任务 | 下桨受上桨尾流影响,效率损失约10%~15% |
推力与载荷能力 | 推力受单台电机和桨尺寸限制,提升需更换大功率电机或大桨 | 双桨叠加推力密度高,同尺寸机身可承载更大载荷 |
占用空间 | 为容纳大桨需更长臂展,占地面积大,不利于狭小环境起降 | 上下双桨同轴叠加,机身紧凑,占用空间小 |
稳定性与冗余度 | 冗余度低(如四旋翼单桨失效会失控),强风下姿态保持能力较弱 | 推力储备充足,抗风性好,部分故障可依靠另一桨维持有限飞行 |
功耗与续航 | 相同推力下功耗低,热管理压力小,航时长 | 双电机功耗高,总电流大,需更高C值电池,航时缩短 |
机动性 | 重量轻、转动惯量小,响应速度快,适合高机动任务(如竞速) | 重量与气动损失增加,不适合高速机动飞行 |
噪音 | 噪音相对较低,主要取决于桨型与转速 | 尾流干涉与双桨结构带来更大噪音(高5–10dB) |
维护与成本 | 部件少,维护方便,成本低,适合量产与快速保障 | 部件多,布线复杂,故障点多,备件成本高 |
典型应用 | 航拍、FPV竞速、测绘、轻载工业任务 | 重载运输、多传感器作业、船载与空间受限作业、军用与应急救援 |
三、共轴与常规布局无人机电机对比
在总体尺寸、任务载荷、航时目标与维护能力不同的前提下,共轴(每臂双桨)与常规(每臂单桨)呈现出清晰的取舍关系。下面将从六个维度进行对比。
1.占用空间与臂展
常规布局
由于仅有单副桨叶,为获得足够升力通常需要更大的桨径与桨距,这意味着机臂需要更长、桨间距更大。
在狭小场地(如林间空地、室内、狭窄屋顶)起降时,长臂展机型占地面积更大、易受障碍影响。
共轴布局
上、下桨叠加在同一轴线,相同臂展下可容纳两副桨叶,增大有效桨面积的同时保持机体紧凑。
更适合甲板、狭窄平台、城市楼顶等受限空间部署。
选型提示:场地受限优先共轴;空间充裕且追求简洁可选常规。
2.升力与推重比
常规布局
可用升力由单台电机+单副桨提供,提升推力需要换更大功率电机或增大桨径,后者会牺牲机动性并增加臂展。
共轴布局
同一机臂上叠加两副桨,推力可直接成倍增加(实际因尾流损失略低于理论值)。
在不改动臂展的前提下,推重比提升明显,可支撑更高挂载。
选型提示:在限定机身尺寸内追求最大载荷能力时,共轴更具优势。
3.效率与功耗
常规布局
各桨独立工作、气流互不干扰,气动效率高;相同推力下功耗低、航时长。
共轴布局
下桨工作在上桨尾流中,效率损失约10%~15%;
推力增加的同时电流显著上升,需要更高C值和容量的电池,否则航时会明显缩短。
选型提示:长航时任务优先常规;短航时但需大推力任务可考虑共轴。
4.稳定性与抗风性(冗余)
常规布局
在大风或负载高时,若推力储备不足,姿态稳定性下降;
冗余性低(如四轴单桨机,一台电机失效通常直接失控)。
共轴布局
同等机身下可提供更高推力储备,应对强风有更大裕度;
在部分配置下,单桨组失效时,另一桨仍能提供部分控制力,冗余性略高。
选型提示:在强风、复杂气流或关键任务中,优先共轴以提升稳定性与安全性。
5.维护难度与成本
常规布局
结构简单、部件少,布线和安装直观;维护和更换成本低,适合快速保障。
共轴布局
每臂多出一套电机、ESC、桨叶与支架,布线更复杂,重量增加;故障点多,排障时间长,备件成本更高。
选型提示:预算有限或任务周期短时,常规更经济易维护。
6.典型应用领域
常规布局:航拍/影视、FPV穿越与竞速、消费级娱乐、测绘与轻载工业作业等
特点:效率高、航时长、维护简单。
共轴布局:重载运输、工业巡检与多传感器任务、船载起降与城市楼顶部署、军用与应急救援等
特点:载荷能力强、占地紧凑、抗风稳定性高。
共轴和常规电机性能对比表格:
对比维度 | 常规布局(每臂单桨) | 共轴布局(每臂双桨) | 选型提示 |
占用空间与臂展 | 单副桨需较大桨径,臂展较长,占地面积大,不适合狭小空间 | 上下桨同轴叠加,机体紧凑,适合甲板、楼顶等受限环境 | 场地受限优先共轴;空间充裕且追求简洁可选常规 |
升力与推重比 | 推力由单台电机+单桨提供,提升需换大功率电机或增大桨径 | 双桨叠加推力显著提升,推重比高 | 在机身尺寸受限时追求高载荷优先共轴 |
效率与功耗 | 气动效率高,功耗低,航时长 | 下桨受尾流干扰,效率损失10%~15%,功耗增加 | 长航时任务优先常规;短航时大推力任务可选共轴 |
稳定性与抗风性 | 推力储备不足时抗风性较弱,冗余度低 | 推力储备充足,抗风性好,部分冗余能力 | 强风、关键任务优先共轴 |
维护难度与成本 | 结构简单,部件少,维护成本低 | 部件多,布线复杂,维护成本高 | 预算有限、需快速保障优先常规 |
典型应用 | 航拍、FPV、消费娱乐、测绘等 | 重载运输、工业巡检、船载起降、军用应急等 | 按任务需求选择 |
四、不同飞行场景下的选择建议
布局选型必须围绕任务目标、作业环境与性能需求展开。下面对常见应用场景逐一给出可执行的选择建议与理由。
1.航拍与影视制作
以画面稳定与长时间平稳机动为核心诉求。轻载相机/云台通常优先选择常规布局,其结构简洁、效率高、桨间干扰小,利于长时间悬停与缓移拍摄。
若搭载电影级摄影机、双云台或其它重挂载,则可考虑共轴布局以获得更高的推力与冗余。
推荐:轻载航拍选择常规(四/六旋翼);重载航拍选择共轴(如共轴八旋翼)。
2.载货运输与物流投送
满载安全与爬升/抗风储备优先。共轴布局能在既定机身尺寸内提供更大升力,尤其适合中大型载荷、山区/高海拔或海上航线。
若仅为中小载(≤5 kg)且航线以续航为先,可用常规布局。
推荐:≤5 kg选择常规;>5 kg或高海拔选择共轴。
3.工业巡检与测绘
轻载单传感器任务往往更看重航时与轨迹稳定,常规布局以高效率、低功耗延长留空时间。
当需挂载多传感器(如可见光+热成像+激光雷达)或存在强风工况时,共轴布局凭借更大推力储备与冗余带来更稳的姿态控制。
推荐:航时优先/轻载选择常规;多载荷/强风选择共轴。
4.船载与狭小环境起降
甲板、屋顶、山地平台等空间受限环境需要更紧凑的机体外廓。
共轴布局在保持推力的同时缩小臂展,更利于部署与回收。
推荐:空间限制明显选择共轴。
5.FPV穿越与竞速
极致轻量与高机动是第一原则。常规布局在重量与响应上更有优势。
共轴布局的附加重量与气动干扰不利于加速与回旋。
推荐:竞技/穿越选择常规。
飞行场景适用表格:
应用场景 | 推荐布局 | 主要理由 |
航拍与影视制作 | 轻载用常规,重载用共轴 | 常规结构简洁、效率高、震动小;重载需共轴提供更高推力与冗余 |
载货运输与物流投送 | ≤5 kg用常规,>5 kg或高海拔用共轴 | 常规航时长且经济;共轴能在相同尺寸下提供更大升力 |
工业巡检与测绘 | 轻载单传感器用常规,多载荷或强风用共轴 | 常规续航长;共轴推力储备大、姿态稳定 |
船载与狭小环境起降 | 共轴 | 臂展小、机身紧凑,利于有限空间起降 |
FPV穿越与竞速 | 常规 | 重量轻、响应快,适合高机动性需求 |
五、共轴常见误区
在布局选型与实际使用中,很多团队会对共轴(每臂双桨)与常规(每臂单桨)的性能取舍理解不全面,轻则影响航时与效率,重则带来安全隐患。下面按“误区—真相—避坑建议”的方式逐条说明。
误区一:共轴=升力更大,因此一定更好
真相:共轴在相同机身尺寸下确实更易叠加总推力,但上下桨尾流相互干扰,效率通常比单桨低约10%~15%;若载荷不高,常规布局往往在效率与航时上更优。
避坑建议:先把“任务载荷与目标航时”量化清楚,再决定是否采用共轴,避免“为了双桨而双桨”。
误区二:忽略功耗与续航的联动影响
真相:共轴的推力提升伴随电流与功耗显著上升,如果仍沿用原容量/倍率的电池,实际航时会明显缩水。
避坑建议:把电池容量与放电倍率(C值)同步升级,并做满载实测校核,再决定最终方案。
误区三:只看电机与桨,不把“全重量”算清
真相:共轴多出一整套电机、ESC、桨叶与支架,结构与线束等附加件也会推高整机重量,影响起降条件、运输与操控。
避坑建议:在推重比与能量预算中,把支架、快拆、线束、固定件等全部计入,再评估航时与安全裕度。
误区四:结构越复杂,性能就一定更好
真相:复杂结构可能带来更高性能,但维护难度与潜在故障点同步增加。对保障条件一般的团队,常规布局反而更易维护、出勤率更高。
避坑建议:把维护能力与备件保障纳入选型,性能—可维护性一并权衡,而非盲目追求“高配”。
误区五:把常规机改成共轴就能起飞
真相:直接在常规机臂上加装双桨组件,若不联动调整飞控参数、ESC与供电系统,易出现推力不均、振动放大,甚至飞行不稳。
避坑建议:改装方案需做系统级设计与验证:飞控/电调/电源协同升级,并进行地面与空中气动测试后再投入实飞。
六、常见问题(FAQ)
Q1:共轴同臂可以混用不同KV或不同品牌的电机吗?
不建议。KV、转矩常数、转子惯量不同会导致同臂上下电机分配失衡,产生不可预期的扭矩耦合与发热差异;应尽量使用同型号同批次电机与ESC,并做成组标定。
Q2:共轴的旋转方向怎么选更稳?
遵循“相向反转、总体力矩可控”的原则即可;关键在于整机偏航方向的响应与抗风性。建议在地面固定平台做阶跃测试,比较两种配向下的偏航过冲与回稳时间,再定最终方案。
Q3:共轴会更“吵”吗?如何减噪?
共轴因尾流叠加,特定频段的噪声峰值可能更明显。可通过桨型优化、降低尖速、加装降噪脚垫与减振垫、优化臂端共振来抑制噪声。
Q4:共轴适合用快拆桨吗?
可以,但要重点关注轴向间隙、锁止可靠性与重复装配后的动平衡。上下桨共振耦合下,快拆机构的微小松动会被放大。
Q5:高原/高温环境对两种布局影响是否不同?
稀薄空气下,为获得同等升力需要更高盘载与更大功率,共轴更易在既定尺寸内补足推力,但热管理压力更大;常规则在效率与热平衡上更友好。
Q6:一台常规的四轴飞行器可以改装成共轴的X8配置吗?
可以。改装过程主要包括:将每个机臂上的单电机座更换为可以安装上下两个电机的双电机座;升级ESC和电源分配板(PDB),以确保能为八个电机提供足够的电流;最后,需要将飞行控制器的固件重新配置为X8布局,以便正确控制八个电机。
Q8:共轴无人机真的能在电机故障后继续飞行吗?
是的,这是共轴设计(如Y6、X8)的核心优势之一。当一个电机、电调或螺旋桨发生故障时,飞控系统会立即检测到推力失衡,并迅速调整其他剩余正常电机的转速,以重新稳定飞行器。虽然飞行性能会下降,但足以保持姿态控制,让操作员有机会将无人机安全飞回并着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