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无人机动力系统中,无刷电机是决定飞行性能的核心部件。根据结构不同,无刷电机主要分为外转子和内转子两种类型,它们在动力输出方式、适用场景和结构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。
了解外转子与内转子的区别,有助于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电机方案,从而提升无人机的效率、稳定性与可靠性。本文将从结构原理、性能特点、应用场景等方面对两种电机进行对比,并提供实用的选型参考。

全文核心摘要:
无人机外转子与内转子无刷电机在结构布局、性能特性、适用的无人机领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:
外转子采用转子与外壳一体旋转的设计,磁钢位于外壳内壁,具备低速即可输出高扭矩、可直驱大直径螺旋桨、油门控制细腻等优势,常见于多旋翼航拍机、FPV穿越机、长航时平台与工业无人机。
内转子则将转子置于电机内部,外壳静止,磁钢位于转子表面,能够在更小体积内实现极高转速与高功率密度,适合涵道风扇(EDF)、小桨高速机、空间受限的推进系统,以及需要配合齿轮减速驱动大桨的工程方案。
一、什么是无人机外转子和内转子无刷电机?
无人机所用无刷电机主要分为外转子和内转子两类。二者的核心差异在于旋转部件的位置与磁体/定子布局,这直接影响扭矩—转速特性、安装方式与典型应用场景。
1.无人机外转子无刷电机
结构与原理
外转子无刷电机的“转子”就是包在最外层的钟罩,磁钢(永磁体)均匀粘贴在钟罩内壁;定子由硅钢片叠压成齿,绕有三相铜线圈,固定在中心轴与底座上。工作时,外壳与磁钢一起旋转,定子与外壳之间形成极小的空气隙。螺旋桨通常直接固定在钟罩顶部,属于直驱结构,省去减速机构。
性能特征
低转速即可输出较高扭矩,适合直驱大直径/较大螺距螺旋桨的无人机。
结构相对简单、传动链短,整体效率高、推力输出平稳,便于无人机姿态控制。
最高安全转速相对内转子更低,需要关注无人机长时间大功率时的温升管理。
对无人机的意义
结构与原理决定了外转子在低中速区间效率高、响应快、力矩裕量大,直驱多旋翼螺旋桨能获得平稳推力与良好姿态控制;代价是极限转速与机械安全余量不及内转子,需要在大功率持续飞行中做好温升与强度管理。
典型应用
多旋翼直驱(航拍无人机、工业多旋翼、FPV穿越机等)以及强调稳定输出与高效率的场景。
2.无人机内转子无刷电机
结构与原理
内转子电机的“转子”与转轴同心布置在内部,外壳保持静止。永磁体贴附或内嵌在转子铁芯上,定子绕组分布在外壳内侧的齿槽里。通过转轴与联轴器/齿轮/皮带或风扇/涡轮叶轮连接负载。
性能特征
易实现极高转速,功率密度高;同等尺寸下扭矩相对较小。
常与减速齿轮/皮带或风道风扇配合,以驱动较大负载或获得更高推进效率。
外壳固定、导热路径短,便于持续高负载下的散热设计。
对无人机的意义
内转子以高转速、高功率密度与优良散热见长,非常适合固定翼推进与EDF(涵道风扇)等高速推进场景;若用于多旋翼直驱,一般需要配套减速或选择风道/风扇方案,否则低速大扭矩输出不及外转子。
典型应用
固定翼(含EDF涵道风扇)及其他对高转速要求高的;在多旋翼直驱中较少采用,除非使用减速机构或风道风扇方案。
3.为什么无人机基本都用无刷电机?
无人机对“推重比、续航、响应、可靠性、可控性”的要求极高,而这些恰好都是无刷电机+电子调速器(ESC)最擅长的;有刷电机在效率、寿命、控制精度上都不够用,所以几乎被淘汰。
更高效率与航时:无刷消除了电刷/换向器摩擦与刷火损耗,单位电量换来更多推力,直接延长续航。
更高功率密度:在同等重量下输出更大功率=更高推重比,机体能带更多传感器/电池/载荷。
快速、精细的转速控制:ESC电子换向可高频率闭环调速,油门响应快、线性好,飞控更稳。
可靠性与寿命:无机械刷磨损,长时间高转速不易衰减;空中任务更安全。
低电磁干扰与噪声:无刷无刷火,图传/遥控更稳定;FOC正弦驱动还能显著降噪。
散热更有利:绕组在定子侧,紧贴机架易导热;外转子结构还让定子直接吹风散热。
宽工况适应:从低速大扭矩直驱大桨(外转子,多旋翼主流)到高转速风扇/带减速(内转子、EDF),无刷都能覆盖。
功能丰富的生态:ESC支持刹车、反转、RPM遥测、失速保护、限流与温度保护,调试与维护便利。
二、无人机外转子与内转子电机结构区别
无人机外转子与内转子无刷电机的根本差异在于旋转部件的位置,以及永磁体与定子绕组的布置。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的力矩/转速特性、安装方式、散热路径与结构强度。
1.旋转部件的位置区别
外转子:转子与电机外壳(钟罩)一体,外壳在运行中同步旋转,定子与轴固定不动。螺旋桨通常直接固定在外壳顶部,实现直驱。
内转子:转子位于电机中心,外壳保持静止,转子通过轴承高速旋转,经转轴或联轴器输出动力,再与螺旋桨或传动机构连接。
2.磁体与线圈的布局区别
外转子:永磁体粘附在外壳内壁,定子绕组位于中央。由于磁极半径较大,等电流下力矩臂更长,有利于提升低速扭矩。
内转子:永磁体安装在转子外圆(或内嵌),定子绕组位于外侧并与机壳紧密相连。转子半径小、机械强度高,允许更高的安全机械转速;常见极对数较少,所需电频相对更低,便于高转速控制。
3.扭矩与转速特性区别
外转子:转动惯量相对较大,低转速即可输出充足扭矩,KV值通常较低,适合直驱大直径或较大螺距的螺旋桨。
内转子:转动惯量小、加速响应快,机械极限转速高,KV值通常更高。单位电流扭矩相对较低,更适合高转速负载(如EDF、小桨)或配合减速机构驱动大桨。
4.散热与结构稳定性区别
外转子:主要发热部件为内部定子,散热路径相对较长;旋转外壳具备一定自通风效果,有利于短时高负载,但长时间满载可能出现热积累,需要加强通风与温升管理。
内转子:定子与外壳直接接触,导热路径短,便于加装散热片、风道或风扇等措施;外壳不旋转且作为承力外壳,对抗冲击和外物侵入更有优势。
5.维护与可靠性区别
外转子:结构直观、拆解相对方便,用户可自行更换轴承等易损件;但外壳与磁钢更暴露,跌落或异物碰撞可能导致钟罩变形或磁钢受损。
内转子:结构更紧凑、制造与装配精度要求高,维护需要专业工具与经验;在高转速应用中对轴承、动平衡与润滑的要求更为严格。
结构对比表格:
对比维度 | 外转子特点 | 内转子特点 |
旋转部件的位置 | 转子与外壳一体旋转,定子固定不动,螺旋桨直接固定在外壳顶部,实现直驱。 | 转子位于中心,外壳固定不动,通过转轴传递动力。 |
磁体与线圈的布局 | 永磁体位于外壳内壁,定子在中央,力矩臂长,低速扭矩高。 | 永磁体安装在转子外圆,定子位于外侧,半径小、强度高,适合高转速。 |
扭矩与转速特性 | 转动惯量大,低转速即可输出高扭矩,KV值低,适合直驱大桨。 | 转动惯量小,响应快,KV值高,适合高转速小桨或减速驱动大桨。 |
散热与结构稳定性 | 旋转外壳有一定通风降温效果,但长时间满载易热积累。 | 定子与外壳直接接触,导热路径短,便于加装散热片或风道。 |
维护与可靠性 | 结构直观、易拆装,适合用户自行更换轴承;外壳和磁钢暴露,抗冲击性相对差。 | 结构紧凑、精度高,维护需专业工具;高转速对轴承和动平衡要求高。 |
三、无人机外转子与内转子电机性能对比
无人机外转子与内转子在性能差异上,主要由结构设计、转动惯量与磁路半径等因素共同决定。以下从六个常见维度进行对比说明。
1.扭矩输出对比
外转子:磁体半径大、力臂更长,低转速即可产生较高扭矩,直驱大直径或较大螺距螺旋桨时效率更高,低油门区间的推力调节更线性。
内转子:单位电流扭矩相对较低,通常依赖更高KV与更高转速获得推力;更适合小直径、高转速桨叶,或配合减速机构驱动大桨。
2.转速范围对比
外转子:受机械强度与动平衡限制,最高安全转速相对有限;但在中低速区间效率平台宽,输出稳定,适合需要持续、平稳推力的应用。
内转子:转子直径小、机械强度高,易实现极高转速(常见可达并超过50–60k rpm,视尺寸、轴承与动平衡而定),适合高速推进或高速机械传动场景(如EDF等)。
3.体积与重量对比
外转子:为容纳旋转外壳,总体积通常更大、重量略高;但可省去齿轮/皮带等传动件,系统级结构更简单、传动损耗更低。
内转子:结构紧凑、功率密度高,便于安装在空间受限的机体;若为驱动大桨而增加减速机构,系统体积与维护复杂度相应上升。
4.散热性能对比
外转子:主要发热体为内部定子,导热路径较长;旋转外壳带来自然通风,有利于短时高负载,但长时间大功率运行需关注温升与退磁风险。
内转子:定子与外壳热耦合紧密,导热路径短,便于加装散热片/风道/风扇等主动或被动散热手段,更适合持续高负载与恒功率运行。
5.噪音与振动对比
外转子:常在较低转速下工作,整体声学感受更柔和;但外壳(钟罩)若存在微小偏心,振动易被放大,需良好的动平衡与轴承状态。
内转子:高转速运行带来更高频噪声与更严的安装同轴度要求;高品质轴承、精密支撑与良好平衡可明显降低振动与噪声。
6.成本与易获取性对比
外转子:供应链成熟、型号齐全、价格区间广,覆盖从入门到专业的大多数需求,获取与更换成本较低。
内转子:制造与装配公差要求更高,产品更多集中于专业或特种场景(如EDF、工业伺服等),单机与系统成本普遍更高,通用型号相对较少。
性能对比表格:
对比维度 | 外转子特点 | 内转子特点 |
扭矩输出 | 力臂长,低转速高扭矩,直驱大桨效率高。 | 单位电流扭矩低,依靠高转速获得推力。 |
转速范围 | 最高转速有限,中低速区间效率平台宽。 | 机械强度高,可轻松实现极高转速。 |
体积与重量 | 尺寸较大、重量稍高,但结构简单。 | 结构紧凑、重量轻,适合空间受限应用。 |
散热性能 | 旋转外壳带自然风冷,长时间高功率需注意温升。 | 定子与外壳热耦合好,便于主动/被动散热。 |
噪音与振动 | 低速运行噪音柔和,但偏心易放大振动。 | 高转速噪音大,对安装精度要求高。 |
成本与易获取性 | 供应链成熟、型号多、价格区间广。 | 制造精度高,型号少且价格高,多集中在专业领域。 |
四、在无人机领域的适用场景
外转子与内转子无刷电机由于结构与性能特性不同,在无人机领域的适配场景差异明显。了解它们各自的优势,有助于在不同任务中选择合适的动力方案。
1.外转子更适合的无人机场景
外转子以低速大扭矩、可直接驱动螺旋桨、结构简单易维护为主要特征,是无人机领域的常见选择。其磁钢在外壳上、转子半径更大,在较低转速下即可输出足够扭矩,适合直驱大直径或多叶桨,无需齿轮减速。在以下场景更具优势:
多旋翼直驱(主流应用)
典型形态:5英寸FPV(竞速/花式)、Cinewhoop、小中型航拍机、工业巡检与测绘机等。
适配原因:直驱需求、低速大扭矩与油门细腻度要求高;外转子无需传动机构即可满足悬停与姿态控制。
大直径、低转速的高效率推进
典型形态:长航时平台、农业/载货机、X级大桨机等。
适配原因:大桨在低转速下效率更高;外转子提供稳定低速扭矩与良好的节能特性。
航拍与需要细腻姿态控制的机型
典型形态:7–17英寸航拍/电影机、Cinelifter。
适配原因:低速区的线性控制与抗风抖需求更高;外转子较易获得平顺的推力调节。
追求结构简洁、维护便利与通用性的项目
典型形态:教育/科研平台、野外维护环境、快速迭代的原型机。
适配原因:外转子规格丰富、安装形式通用,易于更换和扩展;系统复杂度与成本更可控。
2.内转子更适合的无人机场景
内转子以高KV/高转速、轴向尺寸紧凑、便于封装散热为主要特征,更适合以下推进形式与结构约束的应用。需要强调的是,是否选择内转子,首先取决于推进形式(直驱螺旋桨、齿轮减速、涵道风扇/EDF)与空间约束,而非“高速=内转子”的简单对应关系。多旋翼直驱大多数情况下仍以外转子为主。
涵道风扇/EDF推进
典型形态:固定翼喷气外形、管道风扇推进、翼身融合布局的高速巡航。
适配原因:EDF需要极高转速驱动小直径叶轮,内转子易于获得高转速,电机外壳便于与风道、散热结构一体化设计。
小直径高速螺旋桨/受限空间推进
典型形态:机体对直径严格受限(如细长机身/翼根内置)、需要以高转速+小桨实现目标推力。
适配原因:内转子外形细长、易内嵌;在高转速区间具备良好效率窗口。
配合齿轮减速驱动大桨的工程化方案
典型形态:受布局约束无法使用外转子直驱,或需要通过齿轮减速把内转子的高转速转换为大桨的低速大扭矩。
适配原因:内转子高转速输出经减速后可驱动更高效率的大直径螺旋桨,同时保留狭长封装优势。
对密封性、散热外壳一体化有较高需求的场合
典型形态:粉尘、雨雾、海风盐雾等环境,或需要外壳直连散热片/导热结构的机型。
适配原因:内转子绕组与外壳相连,便于设计散热套或密封外壳。
对整机气动/外形有严格约束的高速平台
典型形态:追求低阻力外形、机体内部空间高度集成的高速巡航平台。
适配原因:内转子截面更小,有利于减少局部鼓包与外露旋转部件,提升气动与安全性。
电机类型 | 典型平台 | 选择理由 | 设计要点(落地) | 注意事项 |
外转子 | 多旋翼直驱(5'' FPV、Cinewhoop、航拍/测绘/工业) | 低速大扭矩、直驱省传动、油门细腻 | 以目标桨径/桨距与电池串数反推KV与定子尺寸;ESC预留10–20%裕度 | 外壳随转加防护;线缆固定与动平衡 |
外转子 | 大桨高效平台(长航时、农业/载货) | 大桨低转速效率高、低速区曲线稳定 | 校核桨负载–KV–电压一致性;机臂刚度与热管理 | 长时大电流过热与共振 |
外转子 | 航拍/Cinelifter | 低速线性好、抗风抖 | 强化电机/桨/机臂动平衡与减振 | 低频振动影响画质 |
内转子 | 涵道风扇/EDF | 小叶轮需高转速,易做风道/散热一体化 | 校核持续功率与散热、叶轮强度与流场 | 高速NVH、轴承寿命、加工精度 |
内转子 | 小桨高速/受限空间 | 细长外形便于内嵌,高转速效率窗 | 精确选桨与动平衡,控制噪声 | 小桨高速噪声/效率权衡 |
内转子 | 齿轮减速大桨 | 以减速换扭矩,保持细长封装 | 关注齿轮效率、润滑、背隙、热管理 | 复杂度/成本/维护上升 |
内转子 | 高等级密封/散热一体化 | 外壳静止,易实现密封与导热 | 评估密封对散热路径影响与温升裕度 | 重量与结构复杂度增加 |
内转子 | 低阻外形高速平台 | 截面小、减少外露旋转部件 | 先由推进形式反推电机类型 | 直驱大桨巡航优先外转子 |
五、常见疑问FAQ
Q1:外转子和内转子的寿命差异大吗?
A:在合理使用和良好维护的情况下,两者的寿命差异并不显著。影响寿命的主要因素是轴承磨损、过热和外力冲击。外转子因外壳参与旋转,受外力撞击时更容易变形;内转子则对轴承的高速稳定性要求更高。
Q2:外转子和内转子在抗风性能上有区别吗?
A:抗风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机与螺旋桨的整体配合,以及飞控系统的调校,并非由电机类型单独决定。不过,外转子因能够更快地在低速区间输出大扭矩,一般在悬停抗风时响应更直接。
Q3:维修和更换零部件的难度差别大吗?
A:外转子结构相对简单,更换轴承或绕线相对容易;内转子结构紧凑,部分型号需要专业工具才能拆装。因此对于非专业用户,外转子的维护更为便利。
Q4:外转子和内转子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下的表现有差别吗?
A:在极低温环境下,两者的性能下降幅度相近,主要受轴承润滑和电机绕组材料影响;但外转子因外壳暴露面积大,温度变化更快。高温环境下,内转子因可安装散热片或风冷系统,更容易维持稳定运行。
Q5:两种电机的耐冲击能力谁更好?
A:通常内转子耐冲击能力更强,因为外壳固定且保护转子部件;外转子在外壳旋转设计下更容易受到撞击变形。不过在多旋翼无人机的常规使用中,两者在抗日常轻微碰撞方面差别不大。
Q6:更换电机类型时,飞控参数需要重新调校吗?
A:需要。外转子与内转子的响应特性、转动惯量和推力曲线不同,更换类型后,飞控的PID参数及油门曲线应进行重新调校,以确保飞行稳定性与操控手感。